表演型人格障碍-精神科

概述
  • 情绪表现过度、行为夸张的人格障碍
  • 起病于童年或少年期并长期发展
  • 具有很强大的自我及他人暗示性
  • 以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药物治疗

疾病定义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B组人格障碍的一种,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这类个体在自己不能成为人们关注中心的场合,会感到不被重视或不舒服。

通常他们显得具有活泼性和戏剧性,能吸引人们注意,并在社交之初凭借热情、开放和挑逗,让新认识朋友觉得他们有魅力,但这种品质不能持久,若他们不能持续成为关注的中心,可能会做些戏剧性的事情将注意力引向自己。

这类患者主要特征为情绪过度、行为夸张,喜欢交际,但情感反应随意,可能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患者常常为达到赞美而不择手段,会因思维肤浅、易受暗示、依赖性强,难以在生活中维持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

流行病学

患病率

研究显示该病在人群中患病率在0~3%之间,中位数为2.2%,在住院和门诊患者中患病率为10%~15%,男性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却无这种特点。

好发人群

独居、离异者较婚姻中的人患病率高,女性患者容易出现自杀、抑郁情绪,男性患者倾向物质滥用。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如何去预防表演型人格障碍?

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预防手段,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干预。

家长要在幼年及青少年时期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健康,不仅仅是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养育环境在人格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不良的教育方式对病态人格有直接的影响。父母应对孩子有足够的关注,但不能过分保护,否则会造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均衡,从而导致孩子出现表演型人格障碍。

怎么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

目前是以心理治疗为主,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治疗、正念治疗等,一般不推荐药物治疗,若有明显焦虑的患者可以选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

人格障碍患者一般不会主动就医,往往是在环境和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而出现情绪、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的问题时才寻求帮助,绝大多数患者对于自己表现无认识能力,一般由家属及周围人提出需要治疗。

关于心理治疗,医生应创造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治疗关系,鼓励改变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促进人格重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什么是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该病起病不晚于成年早期,主要特征是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这类人群的行为、情绪富于表演性,容易受自我、他人、环境暗示,可能具有较好的艺术表现能力。

他们可以在人际交往之初让新认识的朋友觉得他们有魅力,但这种品质不能持久。他们在自己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时,会感到不被重视或不舒服。

病因

目前,病因未明,但认为是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人格障碍。

基本病因

该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和以下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神经生化因素

目前发现部分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的功能亢进,而5-羟色胺功能降低。

生物因素

兴奋好动、强烈的情绪和植物神经易兴奋均表明,表演型人格障碍与下丘脑前部的低兴奋阈值有关,另外与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低阈值可能起到相互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不适当的教养方式,如过多表扬、赞美和保护等,父母本身过于表演化、情绪化的性格也会产生一定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社会文化塑造不同性格,家庭状况、社会地位对该病有一定影响。

症状

该患者的人格特征偏离常态,常表现为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且容易受暗示,同时伴有明显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思维肤浅,因此难以在生活中维持长期稳定的亲密人际关系。

典型症状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如下:

  • 常常伴有行为、情绪表演化,对轻微事情大惊小怪,情感反应随意,给人肤浅、装腔作势的感觉;
  • 具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也容易受他人、环境的暗示;
  • 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现实刺激,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 喜欢人际交往,喜欢别人的注意和夸奖,有时不顾他人利益,常采用花招、欺骗、献殷勤等手段,进而导致在生活中难以维持长期稳定、亲密的人际关系;
  • 思维肤浅,不习惯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
  • 可能会有较好的艺术才能,日常言语和日常行为舞台化、表演化,并有一定感染力;
  • 情绪不稳定,容易生气,渴望同情、怜悯,以自我为中心;
  • 有自杀或威胁自杀的风险,以获得关注或强求更好的照顾。

就医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希望成为大众的焦点,常常表现出活泼和戏剧的样子,愿意表现自己,受周围暗示性强,但情绪反应比较随意、不稳定,很难和别人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当这样的人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情绪不稳定或上述行为对自己造成困扰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可到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综合医院的心理科就诊。

诊断依据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

  • 你注意到什么异常的表现了吗?
  • 其他人发现了什么问题?
  • 你什么时候感受到这种问题的呢?
  • 这些情况影响你的日常生活了吗?
  • 你自己尝试过去控制这种症状吗?
  • 是否接受其他治疗或使用药物?
  • 什么事情让你感觉更糟?

根据患者的表现,参考ICD-10和DSM-5疾病诊断手册,诊断标准如下。

ICD-10疾病诊断分类手册中关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 自我戏剧化,夸张的情绪表达;
  • 暗示性,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
  • 肤浅和易变的情感;
  • 不停地追求刺激、为他人赞赏以及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 外表及行为显出不恰当的挑逗性;
  • 对自己外观容貌过分计较。

DSM-5中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为,一种过分的情绪性和追求他人注意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有5项(或多项)症状:

  • 在自己不能成为人们注意中心的场合感到不舒服;
  • 与别人交往时常有不适当的性诱惑或挑逗行为;
  • 情绪表达变换迅速和肤浅;
  • 总是利用身体外表来吸引别人注意;
  • 言语风格过分地为了给人印象而缺乏具体细节;
  • 显示自我戏剧化、舞台化和情绪表达的夸张;
  • 易受暗示,即容易受其他人或环境影响;
  • 认为与他人的关系比实际更为密切。

相关检查

需对家属及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着重采集人格特点和童年经历;除此之外,还需进行精神检查、体格检查等相关检查。

精神检查

意识、定向力、知情意(认知、情感、意志)等。

体格检查

主要用于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临床评定量表

用于诊断,或者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常用的是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用于DSM-IV轴II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查(SCID-I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等。

鉴别诊断

该病需与其他人格障碍及人格特质、轻躁狂等进行鉴别。

自恋型人格障碍

这类个体也会希望获得他人的注意,但往往期待的是因自己的“优越”而引起的关注。而表演型人格障碍通常希望自己的脆弱或无助能引起他人的关注。

依恋型人格障碍

个体会过度关注或依赖他人的赞美和指导,但并不会像表演型人格障碍个体那样炫耀、夸大这种表扬。

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都可以有寻求注意、情绪变化快等特点,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具有自我破坏、亲密关系愤怒式破裂、空虚感、身份紊乱等特点,这是该人格障碍所特有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该人格障碍患者和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都有冲动性、肤浅、鲁莽、操纵性的倾向,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具有欺诈、攻击、不遵守法律等反社会行为,操纵他人以获得利益、权力等。而表演型人格障碍倾向于更夸张的情绪,并不专注于反社会的行为,其操纵他人的目的是获得精神支持。

许多正常人也会表现出表演的人格特征。但只有当这些特征失去灵活性、适应不良或持续存在,并导致了明显的功能性损伤或主观痛苦时,才构成表演型人格障碍。

轻躁狂或躁狂发作

轻躁狂或躁狂发作的患者可以表现为做事情善于显摆、爱夸张、言语有时会有轻佻、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但是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并非连续性疾病,同时有思维联想快、自我评价高、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等症状,当上述表现改善后,患者一般交往、言语、社会功能恢复较好,同时躁狂患者应用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此鉴别。

治疗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通过心理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合理认知校正,以促进人格重建,使其更恰当的适应社会生活,制定长期、综合、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

患者规律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稳定的情绪。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近年来精神药物的发展对许多精神疾病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是目前现有研究对人格障碍无特定疗效的药物。 尽管如此,药物对于改善某些症状的对症治疗仍是有益的。

情绪稳定剂

当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表现不稳定、容易波动时,可以酌情加用一定剂量的情绪稳定剂,如丙戊酸钠、碳酸锂等,注意监测血药浓度、血常规、生化及不良反应等。

苯二氮䓬类药物

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伴随心烦、焦虑、紧张不安,甚至睡眠出现问题时,可以酌情予苯二氮䓬类对症治疗,但不建议长期服药,避免出现药物依赖。

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患者一般不主动就医,往往是在环境和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而出现情绪、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的问题时才可能寻求帮助,绝大多数患者对于自己表现无认识能力,一般由家属及周围人提出需要治疗。

关于心理治疗,应注意创造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治疗关系,鼓励改变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促进人格重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认知行为治疗

强调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通过鼓励患者如何表达她们的渴望与需要,以确定他们的核心信念,评估和改善他们的行为。这种治疗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学会如何在生活中适当表现、和别人相处,并且教会他们应该怎样去正常表达自己的需求。

精神分析治疗

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基于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的分析来理解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通过治疗师的反移情,得以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逐步通过投射和认同的过程,帮助患者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但治疗过程之中需要高度重视与患者之间的边界控制问题。

辩证行为治疗(DBT)

该治疗通过引导树立正确适当的情绪管理的能力,从而减少继发的自杀冲动、物质滥用、攻击自身等行为,并逐步过渡到帮助患者合理处理人际关系、生活事件等,还帮助患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绪问题。

预后
  • 自愈性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的异常状态,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常年保持不变,甚至持续终生,即使治疗改变也并非易事,基本无法自愈。仅有少数患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缓解,因此该病的总体治疗效果有限。

  • 危害性

当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定时,可能出现打骂、攻击等危险行为,应该及时心理疏导、暗示,必要时服用稳定情绪药物以减少此类情况发生。

日常

该疾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点在于家人及周围人员对患者情绪、行为的反馈,以及患者对于日常表现和情绪建立正确的认识能力。

家庭护理

父母应给予子女适当的关爱和呵护,父母本身的性格对患儿也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同时应尽量避免家庭矛盾和破裂。从幼年开始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对于人格障碍的发生和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

建议规律均衡饮食,合理搭配营养。禁酒,喝酒可能会加剧人格障碍的症状。

运动

适度参与娱乐及体育活动,如棋牌、杂志、慢跑、听音乐。

生活方式

充实自己的工作和业余时间,培养兴趣爱好,从而弱化、消除负面情绪,增强自我照顾能力。

情绪心理

通过宣传册、视频、公益讲座等对患者及家人进行人格障碍、情绪管理等方面心理卫生教育,缓解患者及家人的情绪和压力。

日常病情监测

对于表演型人格障碍个体,需注意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警惕出现抑郁、自杀企图。同时部分患者可能合并有物质滥用,从而导致一系列后果。必要时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预防

人格障碍形成于个体早期,因此,儿童早期教育、从幼年开始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人格障碍发生的预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教养方式、父母给予儿女充分的关爱和呵护,避免家庭矛盾和破裂,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学习和人际环境,是儿童原理精神创伤,可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格的不良发展。

如果出现情绪或者行为问题时,应及时了解关心、进行矫正,不能漠不关心或任其发展,必要时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查看更多

上一篇:被害妄想症

下一篇:焦虑症

疾病科普
无锡嘉仕恒信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510-88206666

地点:无锡市蠡溪路203号

邮编:214000

苏ICP备19001377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锡)医广【2023】第03-01-3202-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