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消化内科

概述
  • 定义:胃中气体向上到咽喉部所发的响声
  • 病因:疾病因素、精神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
  • 就医:长期嗳气或频繁发作时,需要及时就医
  • 治疗:需明确诊断后,针对病因治疗

定义


嗳气,俗称"打嗝"或"打饱嗝",主要表现为胃里的气体逆至咽喉部排出来发出的响声,为消化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能由饮食过快、吞入空气或消化功能异常引起。

正常情况下,餐后偶尔打几个嗝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长期频繁打嗝,特别是伴随肚子发胀、腹部疼痛、反胃想吐等情况时,可能提示消化道存在异常(比如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此时需要通过专业检查明确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打嗝本身不算疾病,但若持续时间过长或影响正常生活,即使没有其他不适症状,也建议及时检查确认是否存在潜在健康问题。

发生机制

嗳气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的机制大致如下:

  • 消化功能减弱或饮食过饱,食物未完全消化并在胃内发酵,产生气体大量囤积。
  • 饮用碳酸饮料或吞入大量空气,使胃内气体压力过大,导致气体逆流而上。
  • 溃疡刺激或精神因素影响植物神经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胃逆运动。
原因

嗳气的原因比较多,部分可因精神情绪异常、饮食方式不当等导致;有时也可因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吞气症等疾病引起。

疾病因素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下段黏膜炎性病变。饱餐后易出现反酸、反食、嗳气等反流症状,部分患者在卧位时反流症状明显。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大多无明显典型临床症状,常见表现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和无明显规律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进食冷、硬、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时可诱发症状加重。

消化性溃疡

是由各种因素导致胃肠黏膜侵袭受损,从而产生溃疡。常会引起嗳气症状,患者还可有胃灼热和烧灼痛、腹胀、饱食感、厌食、恶心、呕吐等不适。

功能性消化不良

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主要有上腹痛、腹胀感、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吞气症

可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患者常有频繁吞气动作,还可同时伴有腹胀、腹部不适、心悸、气短、胸闷、面红、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手足多汗、多尿、头痛等症状。

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本病属于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可反复出现令人不适的嗳气。

生活方式

大量饮水或饮食过急,吞入大量空气,喝过多的碳酸饮料,暴饮暴食导致食物在胃内堆积并腐败、发酵等,均可导致胃内气体增多,从而引起嗳气;此外,存在恶心或反胃等不适时,部分患者可能会通过吞咽空气来缓解症状,也可导致胃内气体含量增加。

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时,可能会引起唾液分泌增加,并在频繁吞咽唾液时吞进大量空气后,出现嗳气;长期处于悲观、抑郁等消极情绪,可能会对植物神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胃肠道正常运动,从而诱发嗳气。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消化不良会嗳气吗?

消化不良时,胃肠功能减弱,食物会长时间停留在消化道内,并逐渐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容易出现嗳气,还常可同时存在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经常嗳气是反流性食管炎吗?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饱餐后易出现反酸、反食、嗳气等反流症状,因而经常嗳气可能与此病有关;但是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也可引起嗳气症状,有时也可因吞气症、不当饮食方式等导致。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以查明病因。

老是嗳气怎么回事?

嗳气的原因较多,可能因不良饮食习惯引起,如暴饮暴食、大量和碳酸饮料等,有时还可因精神紧张等异常情绪导致。但若长期持续存在嗳气,且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则应警惕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并及时进行相关治疗。

就医

因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引起的嗳气,通过自我调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后,可逐渐缓解消失。但若嗳气症状持续存在,或者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需警惕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

就医准备

  • 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 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最好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 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 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 近期若曾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相关药物或者药盒。

就诊科室

嗳气一般就诊于消化内科、中医科、心血管内科。

  • 消化内科:专注胃肠道疾病。嗳气常与胃炎、胃溃疡等消化问题相关,消化内科可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 中医科:从整体调理身体。中医认为嗳气与胃气不和有关,通过中药调理可缓解症状。
  • 心血管内科:虽然嗳气不直接与心脏问题相关,但有时心脏疾病也可能表现为嗳气等症状,心血管内科可排除心脏问题。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 视诊:医生首先会检查腹部外形是否对称,有无全腹或局部的膨隆或凹陷,同时注意有无蠕动波或皮疹、腹纹、瘢痕等皮肤异常。
  • 听诊:医生会通过听诊器检查腹部肠鸣音并了解其音调、次数、频率是否正常,同时注意腹部有无异常血管杂音。
  • 叩诊:主要用于了解腹部脏器的大小有无异常,胃肠道充气情况,腹腔内有无积气、积液和肿块,同时注意是否存在局部叩痛情况。
  • 触诊:医生会对腹部进行全面检查,以了解腹部有无包块、压痛、肌紧张等异常表现,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查

Hp的检查方法可分为非侵入性和侵入性试验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13C-尿素呼气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Hp抗原检测和血清学试验等;后者常需通过内镜和胃黏膜活检来进行检查。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与Hp感染有关,因而此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于肝胆胰脾等脏器病变的诊断有很大帮助,特别是胆囊炎、胆囊结石或慢性胰腺炎等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的疾病。

X线检查

X线钡餐检查对食管至回肠的消化道疾病诊断有帮助,必要时采用肠消化道双重X线造影技术,可提高胃溃疡、病的确诊率。此外,还可在X线下进行胃排空试验,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消化不良、胃肠动力减弱等情况。

CT检查

可进一步详细了解胃肠道及其他腹部脏器、包括腹腔内血管的病变情况。

内镜检查

频繁嗳气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胃部病变。此方法可直观地了解病变所在部位及其形态、大小,还可在镜下取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

诊断

医生会询问患者嗳气的发生有无病因或诱因(如误服腐蚀物或药物),以及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用药史、手术史、外伤史、吸烟和酗酒史等相关情况,再结合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诊断。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和超声、X线、CT、内镜检查等,以进一步详细了解病变情况,明确诊断。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将嗳气与呃逆进行鉴别。

疾病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

根据罗马IV标准,符合以下标准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 存在以下1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症状。
  • 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 排除与症状相关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

消化性溃疡(PU)

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非甾体抗炎药服药史等是疑诊PU的重要病史。胃镜检查可以确诊。不能接受胃镜检查者,上消化道钡剂发现龛影,可以诊断溃疡,但难以区分其良恶性。

吞气症

诊断吞气症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 每周至少发生数次反复嗳气;
  • 可以客观地观察或检测到吞咽空气。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非特异性过度嗳气

诊断非特异性过度嗳气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 每周至少发生数次反复嗳气;
  • 没有过度吞咽空气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鉴别诊断

医生常会将嗳气与呃逆进行鉴别。

嗳气是胃内气体过多,不自主上逆至口排出所发出的声响,常与反酸同时出现,其发生与精神因素、不良饮食习惯、消化系统疾病等有关;呃逆是不自主的膈肌痉挛,引起呼吸肌收缩,在收缩终了时,声门突然关闭而发出的一种短促特别的声音。

正常健康者可因吞咽过快、突然吞气或腹内压骤然增高而引起,多可自行消退,有的可持续较长时间而成为顽固性呃逆。部分患者有时也可因病变侵及膈神经、刺激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炎症、中毒等引起。某些疾病晚期出现顽固性呃逆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治疗

精神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嗳气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自我情绪调节、改善饮食习惯等缓解症状;怀疑因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引起者,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然后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相关治疗。

通常随着疾病的治愈,嗳气症状可逐渐减轻、消失。

专业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日常注意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减少不良因素刺激,保持良好心态,必要时可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但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适度抑制胃酸药

适用于以上腹痛、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物起效快,对反酸、恶心、易饥饿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促胃肠动力药物

一般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不良反应低。常用药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对疗效不佳者,可与抑酸药联合使用。

助消化药

消化酶制剂可作为治疗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胀、食欲差等症状。

抗抑郁药

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此类药物。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等。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消化性溃疡(PU)

治疗以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为目标。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发生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时,还可根据病情选择内镜或外科手术方法治疗。

H2受体拮抗剂

是治疗PU的主要药物之一,疗效好,用药方便,价格适中,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等。

质子泵抑制剂(PPI)

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疗效好,可短期内控制溃疡症状,对一些难治性溃疡的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

铋剂

这类药物分子量较大,在酸性溶液中呈胶体状,可覆于溃疡表面,阻隔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袭损害,还可包裹Hp(幽门螺旋杆菌)菌体,干扰Hp代谢,发挥杀菌作用。但由于肾脏为铋的主要排泄器官,故肾功能不良者应忌用铋剂。

弱碱性抗酸剂

常用铝碳酸镁、磷酸铝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这些药物可中和胃酸,起效较快,可短暂缓解疼痛,但很难治愈溃疡,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根除Hp(幽门螺旋杆菌)

对于Hp阳性的消化道溃疡患者均应根除Hp,治疗后可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通常采用1种PPI加上2种抗生素再加上1种铋剂的四联疗法进行治疗。

日常

患者日常应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规律作息,清淡合理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治疗。

饮食

  • 避免生冷、辛辣、刺激、难消化食物,少嚼口香糖,不过多饮用碳酸类饮料;
  • 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饮食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避免过饱,吃饭时细嚼、小口、慢咽,不要边说话边吃东西。

生活习惯

  • 日常做好自我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轻松、愉快。
  • 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 注意保暖,尽量避免腹部着凉。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注意事项

  • 严格遵循医嘱正确用药,避免乱用药和擅自调整药物剂量,以防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 定期复查,如有嗳气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新发不适症状,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 如有情绪或心理因素且难以自行调整,建议神经内科或心身科等科室就诊。

查看更多
该疾病推荐治疗专家
葛继强 主治医师
擅长:熟练掌握胃肠道息肉的摘除、胆道结石内镜微创取石、ERCP、ESD、胆胰疾病的黄疸治疗、胃肠道肿瘤梗阻的内镜治疗。…
周峰 主任医师
擅长:具有丰富的内镜操作技能,在无锡市较早开展ERCP、EST等内镜先进治疗技术,擅长炎症性肠病、消化道疑难杂病的中西医结合治···…
娄修洋 主治医师
擅长:擅长治疗各种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糜烂、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尤其对···…
吕鑫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食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结肠炎症、肝病、胰腺炎、胆囊及胆道疾病的诊疗,积累了···…
卞瑞娴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内科常见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慢性便秘和腹泻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开展内镜下检查、诊断和治疗。…
司淑平 副主任医师
擅长:长期从事消化及消化内镜工作,擅长胆胰超声、胃肠动力、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周群燕 副主任医师
擅长:消化道常见和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专长于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诊治,胃肠镜检查、内镜微创治疗和小肠镜诊疗,参与多项国际多中心的···…
陆国民 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内镜下的各种治疗,如ERCP胆胰疾病ESD胃肠道早期肿瘤、ERAT急慢性阑尾炎等治疗。…
徐敏 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于胃肠肝胆胰疑难病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胃肠疾病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尤其是胃肠业务专长,动力测定及24小时···…
李青峰 副主任医师
擅长: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COPD等疾病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3篇。…
彭延军 副主任医师
擅长: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脑卒中及小儿内科等相关疾病的诊疗经验丰富,见解···…

相关文章 NEWS

上一篇:胃酸反流

下一篇:胃出血

疾病科普
无锡嘉仕恒信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510-88206666

地点:无锡市蠡溪路203号

邮编:214000

苏ICP备19001377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锡)医广【2023】第03-01-3202-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