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便秘-消化内科

概述
  • 由胃肠道蠕动减弱及肠道不协调运动引起
  • 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次数减少、量减少、粪便干
  • 可由饮食习惯、排便不良和锻炼不足引起
  • 治疗以改善生活习惯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定义


习惯性便秘又称为功能性便秘,主要由胃肠道蠕动减弱及肠道不协调运动引起,胃肠道结构无异常。患者具有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硬便或干球便等便秘症状,伴有直肠阻塞感。习惯性便秘的治疗主要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辅以药物治疗来缓解和消除症状。

类型

根据习惯性便秘的病理生理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 出口梗阻型:指由于盆底功能障碍或盆底肌协调运动障碍,导致粪便堆积于直肠内而不能顺利从肛门排出;
  • 排空迟缓型:又称为慢传输型或结肠无力,指肠内容物从近端结肠向远端结肠和直肠运动的速度低于正常人。
  • 混合型便秘:兼具以上两型的原因和特点。
  • 正常传输型:常见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可能与精神心理异常有关。

发生机制

结肠直肠传输时间延长

当结肠蠕动功能下降时,无足够的动力将大便推送至直肠,引起粪便在结肠中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机体重吸收,大便干结。

直肠肛管运动不协调

在直肠和肛管运动不协调时,直肠无充足的推力将粪便排出体外。

直肠感觉异常

指直肠感觉迟钝,无法发出排便意识。

其他

肠道分泌功能下降、小肠运动周期延长或传导速度下降、上消化道存在排空障碍也会导致大便排出障碍。

原因

习惯性便秘多由不良排便习惯、不良饮食习惯及运动量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引起,使粪便在结肠直肠传输时间延长,直肠肛管运动不协调及直肠感觉异常等,进而导致便秘。此外,肠道非器质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精神疾病等也能导致习惯性便秘。

疾病因素

引起习惯性便秘的因素主要为非器质性病变,可能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肠道非器质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型疾病,主要症状是腹痛、腹胀、以及大便习惯改变,可以分为腹泻型和便秘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习惯性便秘的症状。

精神疾病

如神经性厌食症和抑郁症等。神经厌食症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征明显低于正常标准,患者即使已经很瘦,仍然认为自己肥胖,害怕体重增加很少饮食,胃肠功能减退,出现营养不良和便秘的症状。抑郁症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同时出现各种躯体不适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便秘和尿频尿急等。

生活方式

不良排便习惯

不规律排便、抑制正常便意、不恰当的排便姿势、排便时注意力不集中等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如果反复多次抑制便意,会使大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排便次数减少、直肠感觉功能减退。

不良生活习惯

如不良饮食习惯:食量少、纤维摄入不足、饮水少、进食不规律等会导致肠道刺激不足,容易造成便秘。缺乏体育锻炼:运动少、久坐、卧床等会使肠道动力减弱,易引起便秘。

社会心理因素

焦虑、紧张等导致心情低落,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肠蠕动抑制,引起习惯性便秘。

生活规律改变

如外出、旅游、住院等引起习惯性便秘。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便秘是习惯性便秘吗?

糖尿病患者引发的便秘不是习惯性便秘,是由于肠道自主神经病变引发的器质性便秘,肠蠕动减慢,导致患者出现便秘,治疗措施主要是控制血糖、使用容积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等。

引起习惯性便秘的原因是什么?

习惯性便秘主要是由不良排便习惯、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引起,此外,精神压力大也会导致便秘的发生。

哪些疾病会引发习惯性便秘?

引发习惯性便秘的疾病较少,主要是肠易激综合征和厌食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这些疾病的患者治疗便秘除了针对原发疾病对因治疗外,还需要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精神因素会导致患者出现习惯性便秘吗?

长期情绪低落、焦虑、紧张等会使肠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肠蠕动抑制,患者出现习惯性便秘。

就医

如果患者仅出现便秘的症状,在家可通过多食用高纤维食物、多饮水、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尝试排便训练等方式改善便秘的症状。

如果患者除了出现便秘症状,还伴有直肠出血、便血、腹部持续疼痛、无法排气、呕吐、发热、腰部疼痛、未通过减肥而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大部分患者前往消化内科就诊,当有其他伴随症状或特殊病因和特殊人群时,应前往相应科室就诊,如:

  • 肛肠科:患者由于排便困难出现直肠出血、肛裂、便血等症状,需要前往肛肠科就诊。
  • 精神科:由精神疾病导致的习惯性便秘,需要前往精神科就诊。
  • 儿科:儿童出现习惯性便秘的症状伴有腹痛、呕吐和发热,需要前往儿科就诊。
  • 产科:孕妇出现排便困难等习惯性便秘的症状,需要前往产科就诊。

相关检查

医生查体

  • 视诊:检查患者是否有脱水的症状,判断是否因饮水少而引起便秘。
  • 听诊:通过听诊腹部来判断肠道蠕动情况。
  • 触诊:检查腹部是否有肿胀、压痛或疼痛。
  • 指检:进行直肠检查及肛门指检(即手指伸进患者的肛门),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痔疮、直肠脱垂及直肠肿块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主要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因便秘引起肠道出血,进而导致贫血的发生,有助于排除因结肠、直肠和肛门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 粪便检查:主要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因便秘引起便血,以及是否存在感染和炎症,有助于排除结肠、直肠和肛门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影像学检查

X光片

腹部X线检查有助于确定患者肠道是否被堵塞,及结肠中是否存在粪便。

磁共振(MRI)粪便造影

在直肠中注入造影剂,通过MRI扫描仪可观察肠道情况,并评估排便相关肌肉的功能,有助于判断便秘引起的一些问题,如直肠脱垂。

胃肠钡餐造影检查

有助于了解患者胃肠运动功能及对患者便秘病因的诊断。

结肠传输试验

口服不透X光线的标志物,定时拍摄腹部平片,观察标志物在结肠内运行的时间、部位,判断标志物在肠道中运行的速度及受阻部位,有助于评估便秘属于慢传输型还是排便障碍型。

排粪造影检查

将钡剂灌入直肠中,模拟排便过程,在X线下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盆底在排便时的变化,有助于排便障碍型便秘的诊断。

特殊检查

内镜检查

通过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结肠、直肠黏膜是否存在病变,尤其体重下降、直肠出血或贫血的便秘患者应做该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将压力测定装置放入直肠中,使肛门收缩和放松,检查肛门内外括约肌、盆底、直肠功能及协调情况,有利于分辨习惯性便秘的类型。

肛门肌电图检查

运用电生理技术检查患者盆底肌中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的功能,可以判断有无肌源性病变。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习惯性便秘到医院需要做哪些检查?

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到医院首先要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听诊和肛肠指诊,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还需要进行血常规、影像学检查和粪便检查。此外,为排除疾病,还需要进行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和内镜检查等。

习惯性便秘要进行内镜检查吗?

当确定因饮食生活习惯、厌食等精神疾病导致的便秘,可不做内镜检查。当病因不明,且患者出现突然的体重减轻、贫血和便血,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病变,根据检查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习惯性便秘的患者什么时候需要到医院治疗?

一般情况下,患者可以自行在家中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排便习惯、适当运动等缓解症状,当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发热、呕吐、便血等症状,则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和治疗。

诊断

医生可根据患者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检查、磁共振、B超、钡餐造影以及内镜检查等,结合现病史和既往病史,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便秘后,可明确诊断。

疾病诊断

引起习惯性便秘的疾病较少,现举例几种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

肠易激综合征

该病诊断可参考罗马Ⅳ标准:在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基础上,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平均发作至少每周1次,伴有下面2项或2项以上症状:

  • 与排便有关;
  • 症状发生随排便频率改变;
  • 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神经性厌食症

通过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患者故意造成体重减轻;常伴有病理性怕胖;常有内分泌紊乱等症状,且症状持续至少三个月,可进行初步判断。

抑郁症

诊断主要依靠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再根据其临床表现、病程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在排除物质、药物或其他躯体问题引起的抑郁障碍,可诊断该病。

鉴别诊断

有些便秘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如肠道疾病(如梗阻性病变)、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周围神经疾病)及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等,而习惯性便秘无以上疾病史及未使用可引起便秘的药物,肠道无结构异常,仅存在肠道功能性的障碍,并可通过肠道相关检查、内分泌疾病相关检查等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便秘症状较轻时,可通过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来改善便秘症状,无需去医院治疗,但如果便秘症状仍然存在时,可选择合适的药物缓解便秘症状。少数顽固性便秘经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无法缓解时,可能需要手术进行治疗。

家庭处理

便秘症状较轻时,可通过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来改善便秘症状,如:

  •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有利于肠道蠕动;
  • 适当的活动和锻炼,有助于改善胃肠道功能;
  • 规律排便,有助于大多数患者完全解决便秘问题。

专业治疗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包括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药物、促动力药、微生态制剂等。需要注意的是,习惯性便秘的孕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安全合理用药。

手术治疗

对药物治疗无效,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的顽固性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可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如结肠次全切除术、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结肠旷置术等。

中药治疗

主要有中药内服和中药外用,中药外用的疗法有灌肠疗法和敷贴疗法。

生物反馈治疗

是指将用于测定肌肉张力的导管放入直肠中,测定肌肉的紧张程度,同时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使患者学会交替放松和收紧骨盆肌肉,在排便的适当时间放松盆底肌肉,从而较轻松地进行排便。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习惯性便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吗?

少数习惯性便秘患者由于药物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可以进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结肠旷置术等手术,在手术治疗后,要重视采取保守治疗,及时巩固治疗效果,防止便秘症状复发。

孕妇可以吃乳果糖治疗习惯性便秘吗?

乳果糖属于渗透性泻药,可促进水和电解质的分泌,降低粪便的硬度、增加粪便的体积,从而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易于排出,安全性较好,适合孕妇使用。同时孕妇还要注意适当运动,多吃膳食纤维食物。

日常

习惯性便秘的症状持续时间大多较长,日常生活中,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饮食,以改善便秘症状,同时密切观察病情,避免便秘症状复发或加重。

饮食

  • 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排便。但补充膳食纤维时,注意应缓慢增加每日用量,否则用量突然增加可能会引起腹胀。
  • 富含纤维的食物主要有:谷类(如全麦面包、燕麦片和含麦麸的食物)、豆类(如扁豆、黑豆、大豆等)、蔬菜、水果、坚果类(如杏仁、花生、核桃等)。推荐每天膳食纤维用量为25~35g。同时需避免韭菜、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 白天多饮水,每日1.5~2L,可促进粪便软化,但要避免烈酒、浓茶、咖啡等。
  • 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的功能。

生活习惯

  • 要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建议清晨或餐后2小时排便,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能解决大多数患者的便秘症状。
  • 适当增加日常的活动和锻炼会增加肠道的肌肉活动,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改善。
  •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对呼吸肌与盆底肌群进行锻炼,每天平卧或坐位时,进行腹式呼吸,即吸气时鼓起腹部同时放松肛门和会阴,呼气时收腹并缩紧肛门和会阴,呼气结束后停顿片刻再呼吸,反复6~8次,长期锻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

注意事项

  • 补充膳食纤维时,注意应缓慢增加每日用量,否则用量突然增加可能会引起腹胀。
  • 应注意不要忽视和抑制排便冲动,有排便冲动时,应留充足的时间去排便,长时间的训练可增加肠道对便意的敏感性,有助于建立规律排便的习惯。
  • 当大便特别干硬时,应注意不要强行排便,此时容易出现肛裂等情况;老年人或是处于妊娠期的妇女遇到便秘的情况时,应注意不要用力排便,以防出现脑出血、流产、早产等严重后果。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如何预防习惯性便秘?

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多饮水、定期锻炼、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集中注意力、不要忽视和抑制排便冲动,以及及时排解精神压力等,能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

习惯性便秘的患者不能吃什么?

韭菜、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肠道,烈酒、浓茶、咖啡等对患者的精神有兴奋作用,以及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都不适合习惯性便秘的患者食用。

查看更多
该疾病推荐治疗专家
葛继强 主治医师
擅长:熟练掌握胃肠道息肉的摘除、胆道结石内镜微创取石、ERCP、ESD、胆胰疾病的黄疸治疗、胃肠道肿瘤梗阻的内镜治疗。…
周峰 主任医师
擅长:具有丰富的内镜操作技能,在无锡市较早开展ERCP、EST等内镜先进治疗技术,擅长炎症性肠病、消化道疑难杂病的中西医结合治···…
娄修洋 主治医师
擅长:擅长治疗各种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糜烂、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尤其对···…
吕鑫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食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结肠炎症、肝病、胰腺炎、胆囊及胆道疾病的诊疗,积累了···…
卞瑞娴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内科常见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慢性便秘和腹泻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开展内镜下检查、诊断和治疗。…
司淑平 副主任医师
擅长:长期从事消化及消化内镜工作,擅长胆胰超声、胃肠动力、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周群燕 副主任医师
擅长:消化道常见和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专长于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诊治,胃肠镜检查、内镜微创治疗和小肠镜诊疗,参与多项国际多中心的···…
陆国民 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内镜下的各种治疗,如ERCP胆胰疾病ESD胃肠道早期肿瘤、ERAT急慢性阑尾炎等治疗。…
徐敏 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于胃肠肝胆胰疑难病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胃肠疾病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尤其是胃肠业务专长,动力测定及24小时···…
李青峰 副主任医师
擅长: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COPD等疾病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3篇。…
彭延军 副主任医师
擅长: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脑卒中及小儿内科等相关疾病的诊疗经验丰富,见解···…

相关文章 NEWS

上一篇:胃酸分泌过多

下一篇:括约肌松弛

疾病科普
无锡嘉仕恒信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510-88206666

地点:无锡市蠡溪路203号

邮编:214000

苏ICP备19001377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锡)医广【2023】第03-01-3202-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