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痛经-妇科

概述
  • 较常见,指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 与前列腺素等物质含量增高有关
  • 常发生于年轻妇女初潮时或初潮后数月
  • 常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头晕等
  • 通过心理、药物、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疾病定义


功能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又称原发性痛经,是指不伴有其他盆腔病变的月经周期性腹部疼痛,与月经前后局部前列腺素、白三烯类物质、血管加压素、催产素等物质含量的增高有关。

患者常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的症状,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通过正规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可有效改善症状,患者预后一般良好。

流行病学

痛经作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可分为功能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其中功能性痛经占90%以上。功能性痛经多见于年轻女性,一般在患者初潮或初潮后数月发生,因个人疼痛阈值存在差异,且临床也缺乏客观评价疼痛的指标,所以目前难以准确评估其发病率。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功能性痛经在有性生活后或怀孕分娩后都能减轻吗?

不一定。临床实际中部分患者在分娩后痛经症状得以减轻,是因为分娩使得患者子宫宫颈口松弛,月经排除顺畅;且产后子宫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肌肉过度收缩减少;经历分娩使得个人能忍受的疼痛程度有所提高。但不能认为所有患者在怀孕分娩后都能减轻痛经症状,建议患者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功能性痛经是原发性痛经吗?

是。年轻女性的痛经大多数都是功能性的,与正常排卵有关,不存在盆腔器质性疾病。

功能性痛经是什么意思?

功能性痛经是痛经的一种,又称为原发性痛经,与正常排卵有关。患者并不存在盆腔器质性病变,主要是由于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物质增加,引起子宫收缩,导致痛经。患者常表现为月经期间或前后产生腹部坠痛、腹胀、头晕等症状。

病因

功能性痛经主要因月经来潮前后局部前列腺素、白三烯类物质、血管紧张素、催产素等物质的增加致使子宫异常收缩引起,还与个人生理和精神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基本病因

子宫收缩异常

子宫肌肉活动增强,导致子宫张力增加和过度痉挛性收缩,导致痛经。

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过多

这是导致功能性痛经的重要原因。前列腺素主要在子宫内膜中合成,其合成增加和释放增多均可导致体内前列腺素含量过多,这不仅会刺激子宫肌肉过度收缩,造成子宫缺血,还会使神经末梢对痛觉阈值降低,机体感觉更敏感。

血管紧张素和催产素过高

血管紧张素和催产素水平增加可加强子宫平滑肌收缩,子宫血流减少,加重痛经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异常

主要与大脑代谢异常有关。异常的脑代谢可能增加和维持患者对疼痛的敏感,从而加重患者可能存在的痛经症状。

某些肽类及自主神经系统

如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会促进子宫肌肉及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痛经。

宫内排出不畅

子宫内膜整块脱落并排出不畅,可使子宫收缩增强或痉挛,引起痛经。

子宫过度倾屈

可使经血流通不畅,造成经血潴留,从而刺激子宫收缩而引起痛经。

子宫发育不良

子宫肌肉与纤维组织比例失调,产生不协调收缩引起痛经。

诱发因素

生理因素

年龄小于30岁、月经初潮过早(小于11岁)、月经量过多、存在痛经家族史、身体肥胖或超重、尚未怀孕分娩等因素,均可引起痛经。

精神心理因素

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使得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和主观感受发生变化,从而加剧疼痛。

生活习惯

痛经与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此外,经期剧烈运动、爱吃冷饮、久坐等不良习惯均易引发痛经。

环境因素

某些工业或化学性质气味的刺激,如汽油、香蕉水等可造成痛经。

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月经来潮前后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可伴有腰痛、恶心、呕吐、腹泻、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等全身症状,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典型症状

功能性痛经多起始于患者月经初潮时或初潮后6-12个月,患者月经来潮前后常感到下腹部疼痛,以第1日疼痛最为剧烈,有时需卧床休息,持续2-3日后自然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可放射至腰骶部、背部和大腿内侧,也可存在肛门坠胀感、分娩样疼痛等症状。

根据疼痛程度,痛经症状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轻度

患者感到疼痛,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一般无需使用止痛药。

中度

疼痛影响了患者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服用止痛药,止痛效果好。

重度

疼痛使患者日常活动和工作明显受影响,服用止痛药的效果差。

伴随症状

至少一半患者常伴有一种或多种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易怒、乏力、头晕等,严重时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四肢冰冷、晕厥等症状。

就医

当患者发现月经期腹部疼痛症状逐渐严重,已经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且服用止痛药无效或效果欠佳时,应及时就医。当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晕厥等情况时,应立即急诊就医。

就诊科室

妇科、急诊科

诊断依据

医生全面采集患者病史,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可初步判断为痛经,然后结合辅助检查,如内分泌检查、血清CA125测定、B超、核磁、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以及宫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等排除子宫及盆腔其他器官的器质性疾病,从而明确诊断。

相关检查

妇科检查

医生会检查生殖器官是否异常,并寻找是否有可疑感染的迹象。功能性痛经患者其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有时可见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过度前屈、后屈等情况。

B超

使用声波的原理来形成子宫、子宫颈、输卵管和卵巢的图像,有助于发现盆腔内有无器质性病变。

宫腔镜或腹腔镜检查

通过宫腔镜或腹腔镜探查宫颈管、宫腔及盆腔内部情况,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盆腔疾病,帮助明确诊断。

宫颈分泌物培养和血液检查

目的是判断生殖系统是否存在感染的情况。

鉴别诊断

继发性痛经

患者均表现为月经前后下腹部疼痛的症状,但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初潮后数年出现痛经症状,且呈逐渐加重的趋势,严重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无效,通常需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盆腔炎性疾病等器质性疾病相鉴别。而功能性痛经患者多为青少年和年轻女性,常在月经初潮后不久发病,经期疼痛程度基本一致,且患者不存在器质性盆腔疾病。

治疗

功能性痛经患者处于轻度不适时,可通过心理治疗、改善生活习惯来缓解疼痛,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当患者症状严重时,则需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缓解疼痛和减少痛经的发生。是否为功能性痛经需要到医院由妇科医生诊断和鉴别,以免延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诊断。

一般治疗

心理治疗

当患者存在腹部轻度疼痛等不适时,通过心理治疗消除紧张等情绪,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此外,应对患者尤其是青春期少女进行有关月经的生理知识教育,减少和消除其恐惧情绪。

改善生活习惯

患者应保证一定量的睡眠和休息,可采取侧卧位或下蹲等姿势来缓解疼痛。此外,患者还需进行规律且适度的锻炼,必要时热敷或按摩下腹部,这些方式均对缓解疼痛有一定帮助。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下列药物,缓解症状。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起到止痛作用。常用一线药物有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等,建议患者在月经来潮、疼痛出现后开始服药。用药后需监测药物可能导致的腹泻、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

口服避孕药

通过减少月经量和抑制排卵降低前列腺素、血管加压素等水平,从而抑制子宫活动并缓解疼痛,患者应密切注意可能存在头痛、乳房疼痛、疲倦等副作用。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来解除子宫痉挛性收缩,改善子宫供血,从而治疗痛经。常用药物有尼卡地平等。

维生素E

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磷脂的释放,从而降低前列腺素水平,缓解痛经。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病例,可采用骶前神经节切除术和子宫神经部分切除术来缓解患者症状,效果良好。由于手术可能存在输尿管损伤等风险,同时具有一定复发率,应谨慎使用。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进行子宫切除术。

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功能性痛经是由于患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故治疗以通调气血为主。临床常用当归、芍药、川穹、茯苓、白术、泽泻组成的当归芍药散来治疗功能性痛经,效果显著。

其他治疗

脊柱推拿术

可减轻痛经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手段。推拿方式为患者侧卧时,下方的腿伸直,上方的腿弯曲,然后在脊椎和骶髂关节处反复按摩。

经皮电神经刺激

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副作用不能耐受等患者。用电极刺激感觉神经,可迅速缓解疼痛,减轻痛经程度。

预后

功能性痛经患者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痛经程度和出现频率可明显减少,患者预后一般良好。

后遗症

一般无后遗症。

日常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预防痛经的发生。

家庭护理

  • 家属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从而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心情得到放松。
  • 患者可通过尝试洗热水澡的方式缓解疼痛,并能保证个人卫生。
  • 患者可使用热水袋或暖宝宝热敷于腹部,缓解疼痛。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方面

应吃温热的食物,减少生冷食物摄入。饮食建议以低脂饮食为主,多吃素菜、蛋奶类食物,并可摄入维生素E、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6等补充剂,以减少腹部疼痛症状的发生。

注意休息

经期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适当运动

月经期间可以做适量低强度运动,如慢走等;非月经期间建议患者坚持运动,如游泳、跑步等,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部分女性的疼痛。

特别注意事项

  • 功能性痛经患者常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需注意掌握正确的用法用量,以防出现服药过量导致肝功能损伤的情况。是否为功能性痛经需要经由妇科医生鉴别和诊断,以免延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诊断。
  • 功能性痛经患者应少食冷饮,放松心情,多喝热水,用保温袋热敷下腹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当症状越来越严重,或伴有面色苍白、月经量过大、全身冒冷汗等症状时,请立即到医院就诊。

预防

  • 注意个人经期卫生,经期避免过冷刺激和剧烈运动。
  • 患者应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
  • 避免不洁性生活,注意避孕,尽量避免宫腔操作。
  •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NEWS

上一篇:宫颈癌

下一篇:黄体囊肿

疾病科普
无锡嘉仕恒信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510-88206666

地点:无锡市蠡溪路203号

邮编:214000

苏ICP备19001377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锡)医广【2023】第03-01-3202-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