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反流-消化内科

概述
  • 定义:由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的反酸和烧心
  • 病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
  • 就医:病程长的患者可引起食管粘膜糜烂等,需就诊
  • 治疗:以控制症状和复发、防治并发症为主

定义


胃酸反流主要表现为胸口灼热、喉咙反酸等症状,可能由胃里的酸液或食物倒流进食管(连接喉咙和胃的管道)引起,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

这种症状的发生概率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但男性和女性出现的可能性差不多。全球范围内大约每100人里有13人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国目前的发生率比欧美国家低,100人中约有2到7人受其困扰,不过近几年比例有所上升,现在和日本、韩国的情况比较接近。

类型

根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糜烂性食管炎和非靡烂性反流病。

糜烂性食管炎

有反流和(或)烧心症状,胃镜检查发现有食管黏膜糜烂、溃疡。

非靡烂性反流病

有反流和(或)烧心症状,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但24小时食管pH监测表明食管存在过度酸反流。

发生机制

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胃与食管间有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食管的括约肌,当该括约肌因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食管裂孔疝、腹内压增高(如妊娠、肥胖、腹腔积液、便秘、呕吐、负重劳动等)及长期胃内压增高最终导致结构与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胃内容物反流。

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长期饮酒、吸烟、刺激性食物或药物可使食管黏膜抵御反流物损害的屏障功能降低。

原因

胃食管反流病是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为主的胃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直接损伤因素为胃酸、胃蛋白酶、非结合胆盐、胰酶等反流物。

疾病因素

肥胖、腹腔积液等引起腹内压升高的疾病及食管裂孔疝等,都会导致下食管括约肌结构受损。

腹腔积液

病理状态下,引起腹腔内液体量超200ml,称为腹腔积液。当腹腔积液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下食管括约肌压力过大、功能失常,从而引起胃内容物反流。

食管裂孔疝

腹腔脏器和组织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导致下食管括约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胃酸反流。

胃食管低动力状态

胃食管反流可继发于胃肠排空障碍。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等)、地西泮等,可引起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或一过性松弛延长。

生活方式

长期饮酒、吸烟、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可使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从而诱发本病。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因素也可导致或加重胃酸反流症状。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长期胃酸反流会不会引起食管癌?

长期胃酸反流有可能会引起食管癌。主要是因为胃酸属于强酸。

如果长期存在这个症状,就会对食管的上皮组织造成损伤,引起炎症等症状,久而久之,可能会引起细胞组织发生改变,最终诱发食管癌。

胃酸反流到气管是什么原因?

上食管括约肌是一个高压区,类似一个位于咽部的“喷嘴”,作为咽和食管之间的屏障,阻止空气进入消化道,亦防止反流物从食管进入咽喉部。

然而,当高位反流突破上食管括约肌高压带时可形成不同形式的经咽喷洒现象,从而引起致咽喉反流和微吸入到气管。

为什么孕后期胃酸反流?

胃与食管间有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食管的括约肌,当下食管括约肌功能或结构异常时,会出现胃酸反流的症状。

孕后期由于胎儿在宫腔内逐步长大,可引起腹内压升高,此时,可能会导致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胃酸反流的症状。

就医

胃酸反流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症状,症状常发生于餐后1小时,弯腰时加重。病程长的患者可能会引起食管粘膜糜烂及溃疡,从而诱发上消化道出血,此时须及时就医。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平时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会出现反酸、烧心、胸痛、嗳气等食管症状,是否服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时症状可有效控制。如症状未能控制,可能反酸的症状不是由于胃酸反流引起。

急诊(120)指征

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症状,须立即拨打120。

就诊科室

胃酸反流一般就诊于消化内科。

  • 消化内科:专门处理消化系统疾病的科室。胃酸反流可能是由于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引起,这些都属于消化内科的治疗范围。若伴有胃痛、胃胀等症状,更应到消化内科就诊。

相关检查

特殊检查

胃镜和镜下活检

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并能判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结合活检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相鉴别。

24小时食管pH监测

应用便携式pH记录仪监测患者24小时食管pH变化值,用于评估食管反流负荷。

食管钡剂造影

该检查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敏感性不高,对于不愿意或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者,该检查有助于排除食管癌等其他食管疾病。

食管测压

可了解食管功能状态,用于抗反流手术术前评估。

诊断

对于有典型反流、烧心、胸痛和嗳气症状的患者,可拟诊为胃食管反流病 ,用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症状明显缓解者,初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

疾病诊断

糜烂性食管炎

一般患者有典型反流、烧心、胸痛和嗳气症状,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多个破损情况。

非糜烂性反流病

患者有典型反流、烧心、胸痛和嗳气症状,但胃镜检查呈阴性,24小时食管pH监测表明食管存在过度酸反流且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控制症状。

腹腔积液

腹部超声检查可判断腹腔积液量,腹腔穿刺液检查可明确积液性质及鉴别积液原因。

食管裂孔疝

胃镜检查可直接判断食管裂孔疝的位置和大小,对于胃镜不耐受者,可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动态评估食管裂孔疝的位置、大小和类型。

鉴别诊断

胃酸反流通常会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食管神经敏感性增加患者,可出现胸骨后疼痛的症状,反酸严重者可出现胃部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因此,需与心绞痛、食管癌和消化性溃疡进行鉴别。

心绞痛

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段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食管癌

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消化性溃疡

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主要治疗目标是 :

  • 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治愈并发症并预防症状和并发症的复发。
  • 减少或停止长期药物治疗。
  • 使反流负荷正常化。

家庭处理

胃酸反流常发生于餐后1小时,胃酸反流症状出现后尽量不要平卧、弯腰,保持身体坐姿即可。

如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出现呕血或黑便,及时拨打120等待救护车到来,在家中及时监测患者血压。

专业治疗

按照疾病进行治疗。

腹腔积液

  • 限制水钠摄入:由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腹腔积液,应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提倡低盐低脂优质蛋白质饮食。
  • 利尿剂:为促进肾脏排出体内的水分及减少腹腔积液,可选择保钾利尿剂(如安体舒通等)进行治疗。
  • 补充白蛋白:如由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腹腔积液,可静脉输注白蛋白制剂以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的平衡,减少腹腔积液漏出。
  • 血管扩张药物:当腹腔积液较严重时,肾脏血流供应不足影响利尿剂的效果,可适当静脉输注血管扩张药物(如多巴胺等)改善肾脏血流供应。
  • 放腹腔积液:腹腔积液较严重以至于影响患者呼吸时,可采取体外抽取腹腔积液,缓解患者症状。

食管裂孔疝

  • 药物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改善胃肠动力为主。可服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缓解反酸和烧心的症状。服用多潘立酮等改善食管蠕动和促进胃排空。
  • 手术治疗:通常对于较严重的食管裂孔疝患者,可行食管裂孔疝手术治疗,将疝内容物限制于腹腔,以恢复下食管括约肌功能。

糜烂性食管炎

  • 一般治疗:进食后尽量避免立即卧床,晚睡前2~3小时禁食。
  • 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胃肠动力药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 手术治疗:可进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抗反流治疗,阻止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

非糜烂性反流病

  • 一般治疗:睡眠时抬高床头可减少夜间胃酸反流,睡前2~3小时避免进食。
  • 药物治疗:通常以组胺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和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 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抑酸作用强,疗效确切,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药物,通常疗程4~8周。组胺H2受体拮抗剂抑酸能力较质子泵抑制剂弱,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等, 可通过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
  • 抗酸药: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临时缓解症状。
  • 维持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和轻度食管炎可采用按需治疗,即有症状时用药,症状消失时停药。

抗反流手术治疗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抗反流手术,目的是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抗反流手术疗效与质子泵抑制剂相当,但术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治疗

  • 上消化道出血:轻症患者多数可自行停止出血,严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需及时抗休克和补充血容量治疗,必要时可内镜下止血。
  • 食管狭窄:除极少数严重瘢痕狭窄需行手术治疗外,绝大部分狭窄可行内镜下食管扩张术。
  • Barrett食管:可用质子泵抑制剂维持治疗,定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型增生和癌变,如发现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日常

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可单独用于缓解轻度、间歇性的胃食管反流病症状,也是中、重度和复杂胃食管反流病药物治疗和抗反流术后预防复发的重要辅助手段。

饮食

避免进食可能促进反流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辛辣食物、橘子、西红柿、高脂食物)等。

饮食建议

患者应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规律,细嚼慢咽,避免过饥过饱。选用营养丰富且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蛋白质。可适度使用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饮食禁忌

避免采用油煎、炸等烹饪方式加工食物,禁用各种酒及含酒精的饮料和产气饮料以及辛辣调味品。

生活习惯

  • 注意减少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便秘、肥胖、紧束腰带等。
  • 避免夜餐、饱餐,避免进食后运动。

注意事项

下食管括约肌结构受损或功能异常的患者,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

查看更多
该疾病推荐治疗专家
葛继强 主治医师
擅长:熟练掌握胃肠道息肉的摘除、胆道结石内镜微创取石、ERCP、ESD、胆胰疾病的黄疸治疗、胃肠道肿瘤梗阻的内镜治疗。…
周峰 主任医师
擅长:具有丰富的内镜操作技能,在无锡市较早开展ERCP、EST等内镜先进治疗技术,擅长炎症性肠病、消化道疑难杂病的中西医结合治···…
娄修洋 主治医师
擅长:擅长治疗各种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糜烂、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尤其对···…
吕鑫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食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结肠炎症、肝病、胰腺炎、胆囊及胆道疾病的诊疗,积累了···…
卞瑞娴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内科常见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慢性便秘和腹泻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开展内镜下检查、诊断和治疗。…
司淑平 副主任医师
擅长:长期从事消化及消化内镜工作,擅长胆胰超声、胃肠动力、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周群燕 副主任医师
擅长:消化道常见和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专长于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诊治,胃肠镜检查、内镜微创治疗和小肠镜诊疗,参与多项国际多中心的···…
陆国民 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内镜下的各种治疗,如ERCP胆胰疾病ESD胃肠道早期肿瘤、ERAT急慢性阑尾炎等治疗。…
徐敏 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于胃肠肝胆胰疑难病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胃肠疾病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尤其是胃肠业务专长,动力测定及24小时···…
李青峰 副主任医师
擅长: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COPD等疾病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3篇。…
彭延军 副主任医师
擅长: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脑卒中及小儿内科等相关疾病的诊疗经验丰富,见解···…

相关文章 NEWS

上一篇:胃痉挛

下一篇:嗳气

疾病科普
无锡嘉仕恒信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510-88206666

地点:无锡市蠡溪路203号

邮编:214000

苏ICP备19001377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锡)医广【2023】第03-01-3202-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