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内科

概述
  • 同时有“肥胖”与“三高”,常提示存在该病
  • 约每3~5位成人中就有1例代谢综合征患者
  • 该病的发生与心梗、脑梗和肾脏损害密切相关
  • 生活方式干预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最佳手段

疾病定义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和(或)低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

代谢综合征曾被称为X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致命四重奏或肥胖血脂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这些因素增加了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代谢综合征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是不良生活方式、营养过剩、肥胖导致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其具有以下特点:

  • 多种代谢紊乱集于一身,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黏稠度、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和高胰岛素血症,这些代谢紊乱是心、脑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的病理基础;
  • 有共同的病理基础,目前多认为它们的共同原因就是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 可造成多种疾病风险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甚至某些癌症,包括与性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统的胰腺癌、肝胆癌、结肠癌等;
  • 有共同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控制住一种代谢紊乱,也就有利于其他代谢紊乱的防治。

流行病学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总体患病率为22.0%,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20~29岁、60~69岁和大于70岁群体的患病率分别为6.7%、43.5%和42.0%。至2000年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持续增长达34.5%。

中国尚无代谢综合征的总体患病率结果,但也不容乐观,就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的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来说,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中国成人超重率30.1%,肥胖率11.9%;儿童超重率9.6%,肥胖率6.7%;高血压患病率25.2%;糖尿病患病率9.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

病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们已确认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尿病并存的情况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联系,并称之为代谢综合征。

八十年代末,Reaven等根据病理生理学研究结果,提出胰岛紊抵抗是此种集结状态的发病基础,并将此种状态称之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基本病因

代谢综合征是多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一方面与遗传、免疫等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 高脂、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劳动强度低、运动量少则造成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
  • 在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下还可导致肥胖的发生。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机体抵抗胰岛素对外周葡萄糖和脂肪酸利用的作用相关,常导致2型糖尿病,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有腹型肥胖但总体重不超重的个体中也可以见到相似的代谢综合征表现。
  • 胰岛素抵抗及相关的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以及脂肪细胞因子(脂肪因子)还可能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脂谱异常、高血压和血管炎症,这些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诱发因素

遗传易感性

父母存在代谢综合征可增加子女罹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体重增加

代谢综合征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Ⅲ中,5%的正常体重人群、22%的超重人群和60%的肥胖人群存在代谢综合征。

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患者队列中,体重在16年间增加2.25kg或更多者,其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21%~45%。

其它因素

除了年龄、人种和体重,与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相关的其他因素包括:绝经后状态、吸烟、家庭收入低、高碳水化合物膳食、饮酒和锻炼不足。

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软饮料和含糖饮料的摄入也与发生不良的代谢特征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相关。

使用非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氮平)可显著增加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另外,心肺功能适应性差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均是一个较强的代谢综合征独立预测因素。

症状

不论代谢综合征是否被看作一个独特的疾病,都需要辨别并治疗它的各个组分疾病,以降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因此,代谢综合征的症状主要涵盖其各组分疾病的主要症状。

典型症状

  • 体重增加、腹部肥胖或超重。
  • 高血压致头晕、头痛、心悸。
  •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致反应性低血糖、口干、多饮、多尿等。
  • 脂代谢异常致黄色瘤。

伴随症状

代谢综合征也与一些肥胖相关性疾病有关,包括脂肪肝、慢性肾脏病[定义为肾小球滤过率小于60mL/(min·1.73m2)]及微量白蛋白尿、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障碍、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以及骨性关节炎等。

代谢综合征患者由于形体肥胖,常常行动迟缓、体力下降,部分患者需长期药物治疗,易造成自卑、自闭、抑郁等心理障碍。

此外,代谢综合征的一些组分疾病与认知减退和痴呆的风险增加相关。

就医

代谢综合征是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和/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关键临床意义是识别需要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减轻体重和增加体育锻炼)的患者。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

诊断依据

我国关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如下(具备三项或更多项即可诊断):

  • 腹型肥胖(即中心型肥胖):腰围男性≥ 90cm,女性≥85cm。
  • 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 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 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 高血压:血压≥130/85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 空腹甘油三酯(TG)≥1.70mmol/L。
  • 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mmol/L。

相关检查

查体

测量血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计算BMI。

实验室检查

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四项(TC、TG、LDL-C和HDL-C)、OGTT(同步测定血糖及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

影像学检查

超声:肝脏超声、外周动脉超声。

其他检查

  • 心电图。
  • 为进一步行鉴别诊断及评估伴随疾病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进行甲状腺功能、性腺激素、皮质醇节律测定检查;呼吸睡眠监测;关节X片检查;认知评估及心理评估等。

鉴别诊断

常常需与其他导致病理性肥胖、继发性糖尿病、继发性高血压及血脂紊乱的代谢性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甲减、下丘脑综合征等)及先天性疾病相鉴别。

治疗

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一旦诊断代谢综合征,患者需积极改变生活方式,重点在于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对已有心血管疾病者则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

原则上来说应先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如果不能达标,则应针对各个组分采取相应药物治疗。

具体治疗目标如下:

  • 体重:在一年内减轻 7%~10%,争取达到正常BMI和腰围。
  • 血压:糖尿病患者<130/80mmHg,非糖尿病患者 <140/90mmHg。
  • 血脂:LDL-C<2.60mmol/L、TG<1.70mmol/L、HDL-C>1.04mmol/L(男)或>1.30mmol/L(女)。
  • 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 及 HbA1c< 7.0%。

一般治疗

减轻体重和增加体育锻炼的积极生活方式改变是代谢综合征的一线治疗方法。

减轻体重的最佳方法是多方面的,包括膳食、锻炼和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

保持理想的体重、适当运动、改变饮食结构以减少热量摄入、戒烟和不过量饮酒等,不仅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也能改善糖耐量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积极且持久的生活方式治疗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如果不能达标,则应针对代谢综合征的各个组分采取相应药物治疗。

减重

最佳方法包括膳食、运动和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

降糖及减轻胰岛素抵抗

除减肥和运动外,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部分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改善糖耐量。其中二甲双胍可以预防或延缓糖耐量减退患者发生糖尿病。且能有效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二甲双胍还与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显著减少和全因死亡率明显下降相关,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包括猝死、低血糖或高血糖引起的死亡、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衰竭、截肢、视网膜病变、单眼失明或白内障摘除。

除二甲双胍外,降糖同时对减重可能有益的降糖药物包括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和DPP-4抑制剂,其中SGLT2抑制剂兼具降糖、降压和减重的作用,可能有利于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降压

控制高血压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首选药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上述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的同时,是否也有助于减轻胰岛素抵抗,相关数据并不一致。

对于存在代谢综合征但无CVD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ACEI和ARB的应用价值尚不清楚。

改善血脂紊乱

调脂治疗在防治代谢综合征和降低心血管风险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在血脂控制目标方面,目前的证据并不支持将代谢综合征视为冠心病等危症。

手术治疗

代谢手术是治疗肥胖和/或伴有代谢障碍的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能会用于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严重肥胖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

减重外科目前趋于标准化的手术方式有4种,包括腹腔镜可调节式胃绑带术(LAGB)、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Y型胃旁路术(RYGB)以及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PD-DS)。其中RYGB是目前减重代谢外科首选术式。

中医治疗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针灸治疗也是选择之一。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尚无统一命名,根据临床特点可参考中医“肥胖”、“脾瘅”、“腹满”、“胸痹”“眩晕”等病证进行治疗。其基本病机为“中满内热”。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是代谢综合征形成的首要原因,肥则碍胃、甘则滞脾,脾胃功能受损、气机失调,津液失布,导致痰(浊)湿(瘀)内生,病久则郁而化热。早期病性多实或虚实夹杂,病久则脏腑功能虚损、气血逆乱或衰败, 阴阳失调。

常见的证型有肝胃郁热证、肝胆湿热证、脾虚痰浊证、气滞湿阻证、痰瘀互结证、气阴两(亏)虚证、脾肾气虚证。针灸可疏通人体经络,调整气血阴阳,激发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故可用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有控制体重、改善代谢的作用。

但目前中医还没有对代谢综合征形成统一的证候命名、辨证论治及诊断标准,治疗方面多是医家各持己见,自拟方剂进行治疗。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开展系列循证研究、获得可靠临床证据,为临床防治提供更多的选择。

预后

持之以恒地优化生活方式,可有效防治代谢综合征,进一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关键是形成并保持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节制饮食、加强运动、减轻体重,使糖耐量、血压和血脂等多项异常指标得到纠正。在此过程中需要科学减重,且贵在坚持,否则容易体重反弹,功亏一篑。


日常

防治代谢综合征是持久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地管理。

日常生活管理

患者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疾病控制与否的关键点,代谢综合征患者均应接受自我管理教育,以掌握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饮食

虽然尚未能比较出最佳方案,一些膳食方式已经被提倡用来防治代谢综合征。主要包括降低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胆固醇和单糖摄入量并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类的摄入。

  • 地中海饮食(多水果、蔬菜、坚果、全谷类和橄榄油):对减重、降压、改善血脂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改善炎症指标和内皮功能障碍标志物水平可能有益。
  • 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DASH)饮食(每日钠摄入量限定为2400mg以内,奶制品的摄入高于地中海饮食):能更好地改善甘油三酯、舒张压和空腹血糖。
  • 低血糖指数食物:以全谷类和果蔬替代精制谷类,并且无高血糖饮料的饮食,有可能改善血糖和血脂异常。
  • 高纤维膳食(≥30g/d):与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更为复杂的膳食(包括水果、蔬菜、全谷类、高纤维、瘦肉蛋白和植物蛋白,减少含糖饮料摄入,以及节制饮酒或不饮酒)在减轻体重方面效果相似。

运动

运动不仅有利于减轻体重,还可能更有选择性地消除腹部脂肪(至少对于女性而言)。

目前的体育锻炼指南推荐使用可行的、规律的以及适度的运动方案。推荐的标准运动方法是,每日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例如健步走),或每周运动至少150分钟以上。

增加运动水平似乎可进一步提高其有益作用。

日常病情监测

重点监测体重、腹围、血压、血糖。

特殊注意事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和肥胖的青少年儿童患者逐年增加,该人群是代谢综合征强大的后备军,需引起社会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在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同时,应该适当控制饮食、增加锻炼,严防体重超标。

预防

减轻体重是预防该病最重要的手段。

  • 饮食调节:合理饮食,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者,给予每日1200 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 运动锻炼: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
查看更多
该疾病推荐治疗专家
葛继强 主治医师
擅长:熟练掌握胃肠道息肉的摘除、胆道结石内镜微创取石、ERCP、ESD、胆胰疾病的黄疸治疗、胃肠道肿瘤梗阻的内镜治疗。…
周峰 主任医师
擅长:具有丰富的内镜操作技能,在无锡市较早开展ERCP、EST等内镜先进治疗技术,擅长炎症性肠病、消化道疑难杂病的中西医结合治···…
娄修洋 主治医师
擅长:擅长治疗各种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糜烂、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尤其对···…
吕鑫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食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结肠炎症、肝病、胰腺炎、胆囊及胆道疾病的诊疗,积累了···…
卞瑞娴 副主任医师
擅长:对内科常见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慢性便秘和腹泻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开展内镜下检查、诊断和治疗。…
司淑平 副主任医师
擅长:长期从事消化及消化内镜工作,擅长胆胰超声、胃肠动力、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周群燕 副主任医师
擅长:消化道常见和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专长于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诊治,胃肠镜检查、内镜微创治疗和小肠镜诊疗,参与多项国际多中心的···…
陆国民 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内镜下的各种治疗,如ERCP胆胰疾病ESD胃肠道早期肿瘤、ERAT急慢性阑尾炎等治疗。…
徐敏 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于胃肠肝胆胰疑难病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胃肠疾病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尤其是胃肠业务专长,动力测定及24小时···…
吴小庆 主任医师
擅长: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高血压及心脏介入治疗,尤其是疑难、危重、继发性及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心肌病、心力衰竭、及肺梗···…
李青峰 副主任医师
擅长: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COPD等疾病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3篇。…
曹建元 主治医师
擅长: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治,如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肺结核、肺栓塞的诊断及治疗。…
余天 主治医师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彭延军 副主任医师
擅长: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脑卒中及小儿内科等相关疾病的诊疗经验丰富,见解···…
胡世文 副主任医师
擅长:从事心血管专业20余年,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及高血压病等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心脏介入的治疗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相关文章 NEWS

上一篇:低血糖

下一篇:高尿酸血症

疾病科普
无锡嘉仕恒信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510-88206666

地点:无锡市蠡溪路203号

邮编:214000

苏ICP备19001377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锡)医广【2023】第03-01-3202-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