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妇科

概述
  • 定义:月经来潮前或来潮时出现下腹部疼痛
  • 症状:月经期或来月经前后下腹部绞痛或胀痛,常常有腰部酸胀感
  • 治疗:症状轻者心理治疗,重者使用药物、手术治疗
  • 预后: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后,症状可以明显减轻

疾病定义


痛经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主要症状是月经期或来月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绞痛或胀痛,常常伴随腰部酸胀感。这种抽筋样的疼痛主要集中在肚脐下方的骨盆区域,严重时可能牵连到腰背和大腿内侧。部分人发作时还会出现脸色发白、冒冷汗、想吐甚至呕吐的情况,这些不适感有时会影响到日常活动和工作。

流行病学

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6.8%~81%,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疼痛阈值差异及临床上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使得人们对确切的发病率难以评估。

不同年龄段发生率不同,初潮时发生率较低,随后逐渐增加,16~18岁达顶峰,30~35岁时下降,生育期稳定在40%左右,50岁时在20%左右。

疾病类型

根据病因分类

原发性痛经(PD)

又称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

继发性痛经(SD)

又称器质性痛经,指由盆腔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根据疼痛程度分类

轻度痛经

有疼痛,但不影响日常活动,工作很少受影响,无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伴随症状,很少用止疼药。

中度痛经

日常活动受限,对工作有一定影响,少有伴随症状,需用止痛药,且止痛药有效。

重度痛经

疼痛使日常活动及工作明显受限,全身伴随症状明显,止痛药效果不好。

病因

不同类型的痛经病因不同,原发性痛经主要与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继发性痛经与盆腔器质性疾病有关,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基本病因

原发性痛经

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多

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会产生一种叫做前列腺素(PG)的激素,PG含量高可引起子宫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进而出现痛经。

血管加压素、内源性缩宫素等物质的增加

  • 血管加压素能引起子宫肌层及动脉壁平滑肌收缩加强,子宫血流减少;
  • 静脉输入高张盐水,可使血管加压素分泌增加,更增强子宫收缩,加重痛经症状。

某些肽类及自主神经系统

如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可以造成子宫肌肉及子宫血管收缩,导致痛经。

子宫内膜整块脱落,排出不畅

可使子宫收缩增强或痉挛,引起痛经。

子宫过度倾屈

可使经血流通不畅,造成经血潴留,从而刺激子宫收缩而引起痛经。

子宫发育不良

子宫肌肉与纤维组织比例失调,产生不协调收缩引起痛经。

继发性痛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是继发性痛经最主要的原因,异位的病灶受周期性卵巢激素影响而出现增生、出血、疼痛。

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侵入子宫壁的肌肉组织,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充血肿胀、出血,使得子宫肌层扩张引起严重痛经。

盆腔感染

通常是由性传播细菌引起的。慢性炎症可造成瘢痕粘连及盆腔充血,引起下腹坠胀、疼痛。

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息肉

经期子宫充血及收缩可使肌瘤或息肉缺血,由此引发痛经。

宫颈粘连及宫颈狭窄

手术损伤或子宫先天发育异常可引起宫颈粘连、狭窄,使经血排出不畅,引起子宫收缩,导致痛经。

盆腔淤血综合征

盆腔静脉淤血由于扩张的静脉压迫淋巴管和神经纤维而导致痛经。

子宫生殖道畸形

如处女膜闭锁、阴道闭锁等,可导致经血排出受阻,子宫收缩,引发痛经。

宫内节育器(IUD)

可引起继发性痛经,与宫内节育所致的损伤、继发感染、IUD与宫腔不匹配有关。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痛经的风险。

家族史

母亲患有痛经,则女儿出现痛经的可能性较大。

个人因素

  • 年龄小于30岁。
  • 月经初潮过早,小于11岁。
  • 月经量过多者。
  • 从未怀孕的女性,其患病风险较高。
  • 过于肥胖者,容易出现痛经。
  • 部分妇女健康状况减退(如患有贫血或其他慢性疾病)时,易于发生痛经;增强体质后,疼痛可缓解或消失。
  • 心理压力过大。

不良的生活习惯

  • 少女初潮时,心理压力大、久坐导致气血循环变差、经血运行不畅、爱吃冷饮等,从而易于出现痛经;
  • 吸烟,有研究发现痛经与暴露于烟草环境有关;
  • 经期常常暴露于寒冷环境中或剧烈运动等,均易引发痛经。

环境因素

某些工业或化学性质气味的刺激,比如汽油、香蕉水等可能造成痛经。

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在月经来潮前或来潮时出现下腹部疼痛,有些患者的疼痛会逐渐减轻,而有的则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典型症状

原发性痛经

  • 在青春期多见,通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
  • 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疼痛,最早可出现在经前12小时,经期第一天疼痛最剧烈,有时需卧床休息,2~3日后缓解;
  • 疼痛呈痉挛性,常位于下腹部,可蔓延到腰部和大腿内侧;
  • 怀孕生产过后可能会缓解。

继发性痛经

  • 月经初潮数年后出现症状,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
  • 疼痛开始于月经来潮前,经期前半期最为严重,此后减轻,直到结束;
  • 患者可有下腹坠胀、牵引痛;
  • 部分患者有性交痛。

伴随症状

原发性痛经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继发性痛经

其伴随症状与原发疾病有关,如:

  • 子宫肌瘤可有月经增多、白带增多的症状;
  • 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直肠可有便秘的症状;
  • 慢性盆腔炎可有下腹隐痛,经期症状加剧,部分患者有低烧。
就医

痛经很多时候是某种较严重疾病的征兆,因此,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及时到妇科就医:

  • 痛经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 疼痛越来越严重;
  • 25岁后,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痛经;
  • 痛经持续的时间比以前要长;
  • 伴有月经过多,几乎每小时需要一个以上的卫生巾;
  • 出现发烧、怕冷。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去急诊室就医:

  • 月经期腹部剧烈疼痛,伴有面色发白、出冷汗;
  • 月经期突然晕倒。

就医时,医生可能会询问以下问题,以采集完整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

  • 月经初潮及月经前后或经期下腹部疼痛的年龄;
  • 月经量,月经周期是否规律;
  • 除了下腹部疼痛外,是否还累及其他部位;
  • 月经来潮前是否有情绪的波动、生活环境改变,是否有经期受凉等;
  • 疼痛与月经周期的关系,比如经前第几天开始疼痛,经期第几天最为疼痛;
  • 疼痛的伴随症状,是否有恶心、呕吐、头晕、腹泻等不适的感觉;
  • 性生活的时候是否疼痛;
  • 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感染或宫内节育器放置史;
  • 之前是否进行过治疗,效果如何;
  • 家族中其他女性是否有类似的症状。

接下来,医生会进行妇科检查,观察生殖器、阴道分泌物情况等,必要时结合辅助检查,如B超、腹腔镜、宫腔镜等,明确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痛经,并进一步确定生殖器官的情况。

就诊科室

月经前后或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腹部疼痛,首先考虑到妇科就诊;腹痛剧烈致面色苍白、晕倒者,及时到急诊进行相应的诊治。

相关检查

妇科检查

医生会检查生殖器官是否异常,并寻找是否有可疑感染的迹象。

原发性痛经者,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有时可见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过度前屈、后屈以及子宫内膜呈管状脱落的膜样月经;即发现痛经者易发现引起痛经的器质性病变。

宫颈分泌物培养和血液检查

如果怀疑痛经由感染造成,该检查有助于确诊。

B超

使用声波的原理来形成子宫、子宫颈、输卵管和卵巢的图像,有助于发现盆腔内有无器质性病变。

腹腔镜检查

不是诊断痛经的必要检查,但是当怀疑有器质性病变时,腹腔镜可以帮助检测潜在的情况,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粘连、子宫肌瘤等。

一般在门诊进行手术,医生会在患者的腹部开一个小切口,插入一个带小摄像头的光纤管来观察腹腔和生殖器官的情况。

宫腔镜检查

怀疑宫颈和子宫腔内有病变时,医生可能建议做宫腔镜检查。

医生会在患者阴道内放入一个带有灯管的镜体,然后观察子宫颈内部和子宫内部,不需要做切口。

鉴别诊断

与异位妊娠相鉴别

未破裂的异位妊娠患者有少量阴道出血及下腹痛等症状,和痛经相似,需要鉴别。

但是异位妊娠患者多有停经史,妇科检查可触及一侧附件区的小包块,有压痛,有时伴贫血或内出血体征;尿和血β-HCG阳性,B超检查常发现宫腔外妊娠囊和盆腔游离液。

治疗

不同类型的痛经,其治疗方法不同。

原发性痛经者,月经期腹部的轻度不适可通过心理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来缓解;当疼痛不能忍受时,可以口服药物以减轻疼痛,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继发性痛经患者需要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般治疗

心理治疗

患者需要了解月经期轻度不适是生理反应,消除紧张、焦虑可缓解疼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足够的休息、充足的睡眠、规律适度的锻炼、戒烟等均对缓解疼痛有帮助。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NSAIDs)

适用于不要求避孕或对口服避孕药效果不好的原发性痛经患者。

月经来潮、疼痛出现后开始服用最佳,连服2~3日。常见药物有布洛芬、酮洛芬、甲氯芬那酸、双氯芬酸、甲芬那酸、萘普生等。

此药除了减轻疼痛,还能减轻恶心、呕吐、头疼等相关症状。胃肠道溃疡、阿司匹林或相似药品过敏者忌用。

避孕药

通过抑制排卵,缓解痛经的程度。

对有避孕要求或对NSAIDs无反应者可作为首选药物,但是可能会产生头痛、乳房疼痛、疲倦、影响情绪等副作用。

激素治疗

雌激素

如口服妊马雌酮、17β-雌二醇,常用于子宫发育不良的患者。

孕激素

肌内注射黄体酮或口服甲羟孕酮可抑制子宫收缩。

雌激素、孕激素复合物

多用于治疗顽固性痛经。

解痉药

痛经发作期间可用阿托品、颠茄合剂等解痉药物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神经切除术

主要有骶前神经节切除术、子宫神经部分切除术。

  • 以往对原发性痛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病例,可采用骶前神经节切断除术,效果良好,但是有一定的并发症。
  • 近年来主要采用子宫神经部分切除术。

宫颈扩张术

对于宫颈狭窄引起的继发性痛经者,可行宫颈扩张术。

病灶切除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引起的继发病痛经,如果患者年轻且有生育要求,可行病灶切除术。

子宫切除术

对于病情较顽固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痛经患者,如果没有生育要求可采取子宫切除术。

中医治疗

中药

以通调气血为主,可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原发性痛经。

脊柱推拿术

可减轻痛经。医生会让患者侧卧,下面的腿伸直,上面的腿屈曲,然后在背部、腰部,反复快速的按摩。

针灸

在相应穴位处针灸能缓解痛经。

指压按摩

医生会用手指轻柔的按压穴位,进行刺激以缓解痛经。

其他治疗

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

当药物治疗无效、副作用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药物治疗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可考虑TENS。

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HIFU)

用于子宫腺肌病所引起的痛经且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小,保留子宫等有点。

硝酸甘油皮贴

可通过抑制子宫收缩来缓解疼痛。

预后

对于原发性痛经,尤其是青春期少女患者,通过解除紧张的心理,加上一般治疗,其症状会明显减轻;继发性痛经患者,查明病因并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

并发症

痛经本身不会引起其他并发症,但可能会干扰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导致继发性痛经的病因可能会引起并发症:

  •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影响生育;
  • 盆腔炎会使输卵管瘢痕化,增加受精卵植入子宫外(异位妊娠)的风险。
日常

痛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情以保证身心健康,戒烟戒酒、经期避免受凉、需遵医嘱服用药物等均可以缓解痛经。同时要定期复查,了解治疗效果,也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家庭护理

  • 热疗。使用加热垫、热水瓶或贴在下腹的热帖可能会缓解疼痛。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不要烫伤皮肤。
  • 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
  • 家属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关心并理解患者的躯体不适合恐惧心理,并和患者一起学习痛经的生理知识。

日常生活管理

饮食管理

加强营养,疼痛时可进食热的汤汁类食物。

休息与运动

  • 合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 调节精神状态,保持心情舒畅。

特殊注意事项

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定期复查。

导致继发性痛经的病因可能会引起并发症,若确定为继发性痛经,应积极治疗。

预防

痛经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注意经期及性生活卫生、加强锻炼、定期体检。

  • 注意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及过冷刺激;
  • 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避免不洁性生活,注意避孕,尽量避免宫腔操作;
  • 定期行妇科普查,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NEWS

上一篇:慢性子宫内膜炎

下一篇:输卵管积水

疾病科普
无锡嘉仕恒信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510-88206666

地点:无锡市蠡溪路203号

邮编:214000

苏ICP备19001377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锡)医广【2023】第03-01-3202-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