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恐惧症-精神科

概述

  • 指对艾滋病感到极度恐惧,并伴有回避行为

  • 不会演变成其他精神疾病

  • 对患者精神、躯体及社会功能造成一定损害

  • 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药物治疗

疾病定义


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特定恐惧症。特定恐惧症表现为,患者对某一种或少数特殊物品、生物、情景或活动的害怕。在DSM-5的诊断标准中,特定恐惧症被纳入到焦虑障碍的诊断之下。

流行病学

艾滋病恐惧症欠缺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但2007年德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特定恐惧症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2.8%。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艾滋病恐惧症有哪些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对艾滋病,或自己可能患有艾滋病,感到异乎寻常的紧张和害怕,且伴有回避倾向。大多数患者能认识到这些害怕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但依然无法控制这种恐惧感。为了减轻焦虑,患者会尽一切可能采取回避行为,如会回避与他人进行肢体接触等。

艾滋病恐惧症怎么消除?

恐惧症治疗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认为,心理治疗更为重要。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暴露治疗、行为功能分析、认知疗法等。药物治疗主要有: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药。举例来说,心理治疗中,暴露治疗是治疗恐惧症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暴露疗法是让患者主动接触能够引发其焦虑的刺激,并让患者保持这种接触,直到患者开始认识到他们预期的负性结果并未发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焦虑。

艾滋病恐惧症严重吗?

恐惧症多数病程迁延。如患者在起病1年内未获痊愈,则疾病趋向慢性的可能性极大,恐惧症可能存在数年,病程越长,预后越差。但本病诊断相对稳定,并不会演变成其他精神疾病。

病因

艾滋病恐惧症,属于特定恐惧症的一种,患者发病,是由特定的客观对象、或情景(即艾滋病)所诱发,患者因此产生焦虑情绪,且焦虑程度与恐惧对象的实际情况不符合,患者能意识到恐惧的不合理,主要采用回避的方式来缓解焦虑。

基本病因

艾滋病恐惧症的具体病因至今不明,一般认为有以下多方面因素,可影响该病的发生:

生物学因素

脑影像学研究发现,特定恐惧症具有神经生物学基础。

社会心理因素

家庭及社会环境,可能影响患者对艾滋病的观念。

心理学理论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当自我力量不足以抵御或缓解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时,患者就会产生神经症性的冲突,从而体验到莫名的恐惧、焦虑,当焦虑被转向外部世界的某个对象时,便转化为恐惧症。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恐惧的形成基于经验和学习,患者的习得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 暴露于负性信息中;

  • 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获得;

  • 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学习得到。

认知心理学强调,情绪和行为的发生,一定是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非通过环境刺激直接产生。

异常的认知会产生异常的情绪反应(如抑郁症、焦虑症),由于患者具有特殊的个体易感因素,因此常做出不现实的估计和认知,以至于出现不合理不恰当的反应,当这种反应超过一定限度与频度,便成为了疾病。

诱发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对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科普教育不足、医疗资源的缺乏,容易引起大众不合理的恐慌和焦虑。

个人因素

儿童经受创伤性事件,在特定特定情境的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目睹其他人创伤性反应或表现出的恐惧、害怕,不恰当的信息传播均可诱发恐惧症。与艾滋病患者或HIV病毒携带者接触、缺乏正确的医学常识、进行无保护性行为等都可能引发对艾滋病的恐惧和焦虑。

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对艾滋病,或自己可能患有艾滋病,感到异乎寻常的紧张和害怕,且伴有回避倾向。

典型症状

  • 局限于特定恐惧客体或情景(艾滋病)的焦虑;

  • 患者对艾滋病,或自己可能患有艾滋病,存在异乎寻常的焦虑和恐惧不安感,大多数患者能认识到这些害怕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但依然无法控制这种恐惧感;

  • 对恐惧对象(艾滋病)的回避;

  • 为了减轻焦虑,患者会尽一切可能采取回避行为,如会回避与他人进行肢体接触等。

伴随症状

躯体症状

患者可能伴有脸红、气急、心慌、恶心、无力,甚至晕厥等症状。

强迫症状

患者可能伴有反复清洁双手,或物品,或反复至医疗机构进行检查等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

就医

当患者对艾滋病的恐惧、焦虑,持续影响其社会功能时,应当及时就医。目前国内无特定恐惧症的治疗指南,症状轻微的患者较少进行治疗或采用心理治疗,症状严重或有其他共病者,需专科就诊。

就诊科室

精神科或心理科

相关检查

精神检查

由有资质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详细考察患者的病程、主要症状、严重程度等,根据相关诊断标准(ICD-10或DSM-5等)进行诊断。

ICD-10诊断标准

确诊特定恐惧症必须符合以下三条:

  • 患者的心理或自主神经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表现,而不是继发于妄想,或强迫思维等其他症状;

  • 患者的焦虑,必须局限于面对特定的恐惧物体,或情景时;

  • 患者尽一切可能对恐惧情景加以回避。

DSM-5诊断标准

确诊特定恐惧症必须符合:

  • 患者对于特定的事物或情景(如:飞行、高处、动物、接受注射、看见血液)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依恋他人);

  • 让患者恐惧的事物或情境,几乎总是能够立即引发患者害怕或焦虑;

  • 患者会对恐惧的事物或情境,主动地回避,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 患者的这种害怕或焦虑,与其恐惧的特定事物或情境的实际危险,并不相称;

  • 患者的害怕、焦虑或回避症状,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患者极大的痛苦,或导致其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 患者的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这些症状包括惊恐,或其他功能丧失、强迫思维、离开家或离开依恋者,社交等所致的害怕、焦虑和回避。

心理量表评估

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等可以为医师提供考察患者焦虑情况的依据。

排除性检查

脑部影像学检查、胸片、实验室检查等,作为排除性检查。

鉴别诊断

焦虑症

恐惧症和焦虑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恐惧症的焦虑由特定的对象或情境引起,这种焦虑呈境遇性和发作性的特点,患者为了减轻焦虑,采取回避反应,而焦虑症患者的焦虑并没有明确的境遇引发性,且可持续存在。

疑病症

疑病症患者也会表现出明确的、针对某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焦虑,甚至恐惧,其形式与恐惧症相似,但疑病症患者的焦虑对象,明确指向自身健康或身体内部,患者以担心自身健康威胁为主,对医师持怀疑态度。

而恐惧症患者,则是对外部有形客体的恐惧、回避,患者也能认识到这种恐惧并不合理,只是无法摆脱,故求助于医师以解脱困境。

颞叶癫痫

颞叶癫痫患者可表现为阵发性恐惧,但其并无具体的恐惧对象,患者发作时的意识障碍、脑电图改变和神经系统体征可资鉴别。

治疗

恐惧症的治疗,公认有效的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认为,心理治疗更为重要。

  •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暴露治疗、行为功能分析、认知疗法等。

  • 药物治疗主要有: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药。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一定程度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使用,但容易令患者产生躯体依赖,因此不适合单独使用或长期使用。

抗抑郁药

有抗焦虑药物的抗抑郁药,对恐惧症有一定疗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常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双通道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及米氮平对恐惧症也有疗效。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暴露治疗,行为功能分析,认知疗法。

暴露治疗

是治疗恐惧症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暴露疗法是让患者主动接触能够引发其焦虑的刺激,并让患者保持这种接触,直到患者开始认识到他们预期的负性结果,并未发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焦虑。

暴露治疗至少包括以下4步:

  • 准备阶段;

  • 制定暴露等级条目表;

  • 首次暴露;

  • 重复暴露。

暴露治疗的效果取决于多个因素,如患者的治疗动机、治疗关系等。

行为功能分析

医生分析诱发患者恐惧的具体情景,及患者回避行为发生的背景、过程、条件、结果等,进一步评价恐惧症患者的行为功能意义,并评价相应的生理、心理、情绪、行为反应之间的关联模式,应用这些分析和评价,进一步指导治疗。

认知疗法

医生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改变患者的认知,从而减轻或缓解患者的焦虑。

预后

恐惧症多数病程迁延。如患者在起病1年内未获痊愈,则疾病趋向慢性的可能性极大,恐惧症可能存在数年,病程越长,预后越差。

但本病诊断相对稳定,并不会演变成其他精神疾病。

日常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日常管理,在让患者配合正规、系统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以让患者树立对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正确观念。

预防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

帮助大众树立良好的精神卫生健康观念,提高大众对特定恐惧障碍等焦虑障碍的认识,让大家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传染病卫生教育

社会、学校等应加强教育,帮助大众养成对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正确态度,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家属也应帮助其正确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查看更多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产后抑郁症

疾病科普
无锡嘉仕恒信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510-88206666

地点:无锡市蠡溪路203号

邮编:214000

苏ICP备19001377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锡)医广【2023】第03-01-3202-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