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
什么是肠息肉
“
肠息肉的症状主要有哪些
大多数肠息肉患者无特殊的不适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症状。
①便血:大便时出血,常为鲜红色血,间断出现;或在大便常规检查时发现大便隐血阳性。这两种情况相对常见。
②便黏液:大肠息肉患者排出黏液较无大肠息肉者多,尤其是息肉较大者。
③腹胀、腹痛:少数情况下,大肠息肉可引起腹胀、腹痛症状。
④大便习惯改变:少数情况下,大肠息肉可引起患者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燥、有便排不尽感。
⑤大肠息肉脱垂:直肠的长蒂息肉可以在排便时脱垂至肛门外,有时会被误诊为痔或肥大肛乳头。
“
肠息肉如何发现和治疗
目前肠息肉的治疗是通过微创手术进行切除,包括活检钳除、EMR、ESD等。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EMR用于切除无蒂息肉,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ESD是利用各种电刀对>2 cm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该技术可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
氩离子凝固术(APC)
APC是一种非接触性凝固技术,通过电离的氩离子体,对病变组织发挥凝固作用。
活检钳息肉切除术
活检钳息肉切除术包括冷活检钳息肉切除术和热活检钳息肉切除术。
“
肠息肉一定要治疗吗
虽然患了肠息肉,但没有任何不适,能否任其自生自灭?腺瘤是最常见的大肠息肉,具有恶变潜能,如果置之不理,不但不会自然消失,反而有可能发展为肠癌。
肠腺瘤与肠癌的关系十分密切,50%~70%的肠癌是由腺瘤演变而来的。
● 腺瘤与大肠癌的发生率都会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 腺瘤诊断的平均年龄比大肠癌提前5~10年。
● 癌变风险会随腺瘤长大而增加。
● 约1/3的大肠癌患者同时有一个或多个腺瘤。
现已证明,经内镜发现腺瘤,并予以切除的人群,其发生大肠癌的风险下降了76%~90%。所以,若能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肠腺瘤,就可以大幅度降低肠癌的发生率。
“
为何肠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检查
这是因为肠息肉切除后往往容易复发。据统计,肠息肉复发特别是腺瘤复发的风险在30%~60%。
容易复发的高危因素:多发腺瘤;腺瘤直径大于1厘米;患者年龄大于60岁;患者家族中直系亲属患有大肠癌。
另外,肠息肉在肠道中往往比较隐蔽,特别是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非常容易漏诊。据统计,大肠息肉的漏诊率约为15%,小息肉的漏诊率可达30%,甚至30%以上。
因此,建议患者切除息肉后1年内复查1次,复查结果阴性者可间隔2~3年再复查。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的腺瘤,内镜下切除后3个月再复查;若无残留,则1年后再复查;若有残留,建议手术或进一步内镜下处理。
“
哪些因素会让人产生肠息肉
①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多摄取高蛋白、油炸、烧烤、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存放时间过长的食物。
②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运动、熬夜、吸烟、嗜酒。
③精神问题:工作和/或生活压力大、抑郁、焦虑等。
④疾病:炎症性肠病、长期便秘、肥胖等。
⑤遗传因素:癌症家族史等。
“
如何预防肠息肉
①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
②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起居有常、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③调畅情志,必要时可以进行心理治疗。
④治疗基础疾病。
⑤早期筛查。我国建议50岁以上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如果有癌症家族史或消化道症状,建议40岁就开始进行筛查。总之,尽早发现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及时切除并定期复查,是降低大肠癌发生率最有效的措施。
上一篇:没有了!
咨询预约电话:0510-88206666
地点:无锡市蠡溪路203号
邮编:214000
医院等级:二级综合医院
微信公众号:wxjshx_hospital
苏ICP备19001377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锡)医广【2023】第03-01-3202-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