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切除!首查肠镜,竟发现巨无霸肠息肉!

作者:嘉仕恒信  日期:  2025-04-14

微信图片_20250414082138.jpg

58岁的赵叔叔(化名)平时经常抽烟、喝酒,以前从来没做过肠镜检查,这是第一次做,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肠镜显示赵叔叔已经有大约4.0cm接近乒乓球大小的巨大肠息肉!一般来讲,肠息肉大于2cm,就会有超过40%的癌变风险了!

家属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感慨,当场直呼:“这么大的肠息肉,幸好被及时发现了!”

微信图片_20250414082141.jpg

人体结肠的直径起端大约是6cm,逐渐递减,乙状结肠末端直径约3cm,这个多年累积形成的“巨无霸肠息肉”,因为体积过于巨大,几乎占据了赵叔叔三分之二的肠道。

根据赵叔叔的具体情况,我院消化内科专家决定通过ESD技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为其进行治疗。最终,赵叔叔的肠息肉得以完整切除,及时排除了消化道肿瘤风险。


ESD(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消化道病变的超级克星


ESD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借助内镜专用器械,可将胃肠道病变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被誉为打开胃肠道“第三空间”的利器。

可使患者避免外科手术的创伤,体表无伤口,恢复快,并发症少,并保留了消化道器官的完整性,是治疗胃肠道巨大广基息肉、早期癌及粘膜下病变的首选内镜治疗技术。

肠息肉是肠子上“多余的肉疙瘩”,每一颗息肉都有“自己的想法”!

肠息肉泛指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就像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它的出现可能与感染、年龄、胚胎发育、生活饮食习惯、遗传等因素有关。有的人肠息肉只有1个,也有人会长几百甚至上千个。

大肠是目前发现息肉较为集中的部位。它们大小各异,有的可以小到跟芝麻一样小,也有像板栗那么大的,长得也颇有“自己的想法”,香菇、桑葚等形状都可能是它们的形状。

每个人都会长肠息肉?

为什么体检没查出来?

肠息肉的高发年龄是50岁以后,但三十几岁的人也有不少人有,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或者是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的人。

但很多朋友年年体检,为什么没有发现肠息肉呢?

这是因为许多常规体检套餐并不包含肠镜检查,如验血(肿瘤标记物检查)、腹部B超等检查,不能直接发现肠道疾病。

尤其当大肠息肉比较小时,或者受肠道粪便干扰显示不清,往往难以发现和遗漏。

所以并不是每年体检了,肠道就安全了。对于消化道来说,早期发现消化道疾病需要进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不仅可以发现胃肠道息肉,还可以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而且,绝大多数息肉还可以胃肠镜下直接微创摘除,这是其它检查方法不能实现的。

微信图片_20250414082144.jpg

结直肠癌其实有点“傻”,这些人群40岁前请务必做一次肠镜检查!

相对而言,结直肠癌有点“傻”。它的进化时间相对较长,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完成“瘤变→癌变→进展期癌”的过程,一般需要5-15年。平均需要10年左右。

如果科学筛查,还是能及早发现并治疗。

是否需要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首先要看自己

属于一般人群还是高危人群

>> 一般人群

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筛查结直肠癌。

也就是说,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 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包括:

1. 有肠炎性疾病史。

2.有长期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史。

3.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后、胆道疾病、糖尿病。

4.有下腹部放疗史。

5.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除常规筛查外,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黑便、血便等)、消瘦、腹泻、腹部肿块、排便习惯改变等结直肠癌报警信号的人群,也建议进行肠癌检查。

(本平台内容涉及的医学知识仅供参考,医疗技术、案例等仅供学习交流,并非医疗诊断和治疗依据;诊疗方法、疾病用药等因人而异,具体情况请咨询专业医生。)


疾病科普
无锡嘉仕恒信医院 请您绿色出行

咨询预约电话:0510-88206666

地点:无锡市蠡溪路203号

邮编:214000

苏ICP备19001377号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锡)医广【2023】第03-01-3202-046号